行业动态

看大咖齐聚深圳 共论科技赋能数字出版新未来
日期:2023年6月9日    浏览量:323

6月8日,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与应用分论坛在深圳文博会期间举行。来自出版单位、高等院校、文化科技公司多位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出版的技术的前沿未来。

这一议题能够汇聚众多业内外专家“华山论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数字出版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成为驱动引擎。近年来在中宣部的支持引导下,行业数字出版和出版融合发展成绩突出: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但全线飘红,且不少出版单位更是通过新技术应用和新服务开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然而身处一个充满变革、充满机遇、充满挑战的时代,留在原地就是退步。出版行业的使命是传播和传承人类的文明,行业必须了解前沿技术,应用前沿技术,主动迎接机遇,主动面对挑战,而这次论坛的举办意义就是对此路径的探索。

本次《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深圳文博会报道组整理了参会大咖们真知灼见,快看看他们都说了哪些?

(注:排名按照发言顺序)

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党委委员,电子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总经理王传臣:用好前沿技术 传播科技新知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深刻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对此出版单位则是要深入探索数字化赋能出版工作,激发出版工作新活力,加快构建与数字化发展相适应的出版工作新格局。

首先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打破了过去出版工作的传统定式,特别是对科技出版单位,极大拓展了出版的内容、对象、方式和环境。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紧跟前沿技术,推动出版工作理念创新,强化融合思维、用户思维、底线思维。

其次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增强内容优势,是在数字化时代开创出版工作新局面的关键。这就要求出版单位用好前沿技术,推动出版科技融合发展、促进主题出版与主流舆论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出版与科技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促进大众少儿出版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

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日渐成熟要求我们依托前沿技术,促进出版经营提质增效。对此应实现三个加强:加强数据驱动,内部管理高效规范;加强技术应用,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提升响应速度,用户体验持续向好。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张东生:以技术驱动创新 构筑出版业数字化新想象

当下数字化转型成为所有企业的一个必由之路,而数字技术正在支撑出版业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和再造,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变化:内容生产流程数字化、内容载体数字化、数智驱动实现行业价值重塑。这个过程中“云”存储成为核心载体,云“吞噬”世界,而华为云积累了诸多经验,为出版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第一在助力出版业基础设施升级,华为云已经覆盖覆盖170多个多家,无论在供给侧还是消费侧出版单位可以依此进行国际化布局;第二加速出版单位应用现代化,行业对于新技术应用态度积极,然而效果一般,对此华为云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避免了“新瓶装旧酒”,实现数字化的驱动。第三保护行业数据,出版业是国家文化关键行业,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华为云有七道防线保护行业用户安全;第四解决出版业未来技术隐患,目前华为云的技术正向全套国产化迈进,能够解决出版业国际化发展中的技术隐患;第五为出版业提供更多发展平台,华为云无论在技术创新还是平台应用都有丰富经验,助力行业效率的提升。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孙波:用技术和想象力做乘法   拥抱新变革

数字出版前沿技术赋能数字出版,推动中国出版业深刻变革、快速发展, 数字出版成为出版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板块。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2011年1377.88亿元,2021年增至12762.64亿元(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10年增长了9倍多。

广东省出版集团应用数字出版前沿技术推动出版传媒转型升级,可以用四方面来概括:重布局,抓好顶层设计和全面统筹;选赛道,数字出版和传统业务两翼齐飞;促融合,探索产品新形态;全链条,推进整体数字化转型。

当下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多模态AIGC技术不断演进,创造内容新生态、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升级。作为出版单位则是要增强信心迎挑战,实现从数字出版到智能出版变革。这需要从业者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胸怀,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新变化,推动数字出版传媒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倡议:配合国家战略,推动技术应用创新和发展;顺应数字出版前沿技术发展,推动产业战略升级;积极应对,积极引导从业者及时调整能力和角色定位;加强行业合作,共享资源和信息。

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人工智能正在对出版传媒行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持续改变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出版传媒企业要顺应出版数字化发展潮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数字出版前沿技术与出版传媒产业深度融合。

中文在线集团董事长童之磊:MWA驱动数字出版新发展

回顾IT产业,我们会发现平均10年左右就会有一次巨大科技革命的机遇。2020年以来的10年,元宇宙(Metaverse)、Web3.0(Web3.0)、AI(AIGC)(简称MWA)会成为新的科技革命,在过去3年里这三大技术已开始极大地改变未来。在新一轮内容产业变革中,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每一个新技术、新理念,MWA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不止是AI,是MWA驱动了全新的内容革命,而在出版行业方面则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提升数字出版生产效率。技术使得数字内容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专业创作者在AI辅助下提高创作产能,高校自动化生产、批量数字内容。从而满足迅速增长、高质量内容需求。

其次变革数字出版生产方式。在MWA的技术加持下,AI模型在文字、图像、视频等创作领域持续落地,个体创作者通过辅助工具,改变内容共创作和生产方式,甚至变身“独立制作人”,一个人完成生产全流程。

最后打造新型数字产品。基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交互的新场景,依托MWA技术,创作者可以创作全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3D、元宇宙等丰富的内容产品形态。

可以预见的是,在MWA科技浪潮下,数字出版应用更加广泛,如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3D建模、游戏等领域,MWA技术创生了更多的新型产品;其次在艺木创作领域,创新尝试刚刚开始,产业发展有巨大空间,产业进程也会进一步加快。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出版行业发展新趋势

ChatGPT是计算机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涌现现象。AIGC火热出圈,文生图应用火爆,迅速延伸至更多领域,AIGC成现象级热点,ChatGPT是用户增长最快的APP,成长性惊人,相比GPT3.5,GPT4发布版用不到4个月的时间,提升了40%的准确性;同时当前ChatGPT还是文字生成,未来的一个很大的趋势就是走向多模态

ChatGPT的出现,可以说最大的变革,就是人机交互的变革。是产业形态上,从传统的产品供应向内容服务转型。它对于出版行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ChatGPT的机器智能,可以替代原来大量的人的智慧劳动,并将成本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进而带来行业生态革命,同时这也是一场成本革命。还是用翻译的例子,ChatGPT每输出100万个单词,价格才2.7美金。如果翻译一本100万字的书,只需要15分钟18元.。此外,在终端多元化和通用化基础上,未来文化内容生产不再以产品为主,而是聚焦阅读、视听和游戏的内容服务,并探索出免费+订阅、按需购买 等多种消费模式。

最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种问题,其实要思考问题还有很多,包括伦理、人类发展、智能的迷思、学科的建设、监管法规、技术的霸权等,对它的应用与思索不能停止。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 :探索新时代教育出版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2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出版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和要求。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制定了“以内容建设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战略”,“十四五”时期继续实施“深度融合战略”。人教社积极学习新技术,理解新技术,拥抱新技术,通过技术赋能出版,构建融合发展新生态,在科研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生态融合、技术赋能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以融合发展服务教育数字化,是新时代教育出版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教育出版融合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教育数字化为内在逻辑,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最终目标。创新没有止境,融合要不断加深,从“相加”到“相融”、 从“内容”到“服务”、 从“技术”到“应用”、 从“数字”到“数智”、 从“产品”到“生态”。在上述理念和不断探索所形成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人教社加强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借助技术赋能,实现深度融合。

百度副总裁王颖:AI助力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变革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一经出现,AI便成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研兖对象。而数宇出版领域,结合了新兴的AIGC,出版行业将会在写作、编辑、出版三个环节带来效率的飞跃,实现质的飞升。

以出版环节为例,以往需要耗费人工的工作,现在Al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替代,将带来巨大生产力的提升。出版社核心目标是挖掘出潜在的热门选题和内容,获得更多的分发曝光。以往出版单位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有市场反馈、读者喜好、近期热门事件等等,而如何从海量的这些信息中抓住未来的趋势,找到选题,对于人工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AI可以精准的发现这些信息中的趋势,帮助出版方挖掘出未来可能受欢迎和有影响力的题材提供参考。

谈到内容曝光力度上,出版单位绕不开分发推广物料生产,出版方和平台方需要给书籍制作封面,需要制作线上宣传文案,包括图文文案、视频文案。现在,AI可以帮助出版方和分发平台一站式完成这些工作。此外在内容分发方面,Al可以自动生成宣传物料进行线上推广,加大内容曝光力度、曝光场景、匹配效率,从广度、深度双向作用,帮助内容分发提效。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泽:开辟数字化教学资源新路径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因此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应该是教育出版必须拥有的能力。教育出版不能仅仅满足生产以图文表达为主的内容,更要适应时代发展生产多媒体表达的内容。2013 年,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开始推动全国高校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对此高教社开始在虚拟仿真技术方面进行尝试。

传统图书内容中的应用,即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图书内容,使其具备可虚拟呈现的特质。在整个出版过程中的应用,高教社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贯穿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原书中的场景进行还原,并用虚拟现实摄像技术来呈现出版物的内容。可以说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资源,合理虚拟现实化专业内容将成为出版业在该领域深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朱本军:出版融合视野下的古籍活化利用未来可期

文化产业界,尤其是出版界,以“融合出版”为抓手,贯彻落实具有现实的紧迫性。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里面提到了古籍“活化利用”的四个方面,挖掘古籍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推进古籍数字化,而“融合出版”将会在这些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对于出版行业而言,古籍是一个“小领域”,然而它又是一个“大事业”。融合出版视野下的古籍活化利用,就是要将“小领域”变成“大领域”,将“大事业”做得够大。

从学术界的基本观察,“古籍活化利用”,是融合出版这个转型阶段最容易真正做成“出版融合”的样板案例。古籍的活化利用,就需要跳出“生产书”,用“书”开展经营活动的定式思维。我觉得,围绕“古籍”开展的内容生产,都应该放进融合出版产业链中。需要一种大融合出版的集群化思维,把“古籍活化利用”这个文化产业链条中有形的实体/电子文献、数据、技术、标准、平台、产品,以及无形的社会效益、创新效益、学术效益等进行综合考量。

要把这个融合出版的产业链做活,首先应大力发展古籍活化利用的“数字融合平台产业”, 其次要进行古籍文献的“分布式文献聚合产业”。未来,如果出版界现在开始落地布局,政府、学界、产业界打好配合,融合出版视野下的古籍活化利用前途可期。

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总编辑周奕:让数字出版更具活力

数字出版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重要文化消费形态,也成为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提供精神鼓舞的重要载体。立足于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数字出版意识形态阵地属性更加突出,社会主流价值引领作用日益显著,主题出版数字化、融合化态势日益明显,以数字化、立体化、融媒化的呈现方式让党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更富有感染力。

B站的核心思路是:强交互、对象感,因为正能量内容需要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去讲述、去传播。B站内容一贯具有的表达生动性、情感贴近性、交互即时性,让主旋律、传统文化等主题更具思想价值、文化价值、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年轻受众群体中传起来、亮起来、火起来。

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网络视频也可以多做贡献,因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在年轻人。目前,以强调品牌符号和品牌价值传递的播客营销模式,已成为出版新媒体营销的另一大亮点:通过个体表达制造话题,输出阅读感想、价值观、知识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出版机构搭建私域流量,找到目标读者,提供精准服务,我们欢迎更多出版单位入驻B站,共同打造具有较强长尾效应,更有利于内容的沉淀的文化产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数字出版新技术需要新格局

国内方面,数字出版新技术已渗入我国出版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正在颠覆传统内容生产、发行方式、阅读方式。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当前国内出版单位对前沿技术的需求和应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在融合出版产品方面的技术服务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知识服务、数据库、电子图书。国内新闻出版单位对前沿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业务场景中:新技术带来内容生产方式新变革、沉浸式产品体验提升获得感、海量资源+精准化算法驱动服务创新、智能化工具助力管理提质增效。

出版业对前沿技术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还面临不少的问题。从出版单位内部看,对前沿技术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第一,出版单位内部缺乏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对前沿技术的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全面,前沿技术用不会用;第二,行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使得出版单位与技术企业的合作无标可依,对前沿技术用不好;第三,技术合作企业在开发进度、质量标准、故障处理、企业培训等方面不能满足出版单位要求,无法达到预期应用效果。

为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我认为出版业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制定统一的融合出版技术标准,开展内容、产品、系统、平台、服务等应用标准研制,打破各主体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二是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大对既能深刻了解业务、又能透彻理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引入和培训;三是加强出版单位与技术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如合作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或搭建技术型高水平实验室,促进相关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转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张君成 李婧璇